债务链、建设链、房产链、项目链
办案手记

2020年5月28日《民法典》表决通过,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,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。

 

法律法规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法律法规

申请回复或答复形式的总结与现有电话回复

 

据四万亿政府信息公开申请、回复或答复的实际情况,总结申请、回复或答复的一般形式如下:

 

我作为申请人,申请书主要采用了两种形式:

 

1、 双挂号邮寄书面申请,保证《“四万亿加地方投资二十六多万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阳光工程”专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》(以下称《申请书》)的准确送达,确知《申请书》的送达时间,从而依据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的相关规定计算出31个省级政府、49个较大市政府作出答复的法定最后期限;法定最后期限仍未作出答复的,计算出政府信息知情权的权利救济期间;

 

(注:根据我收到邮局返回的2010年2月6日邮寄信函对应的《“四万亿加地方投资二十六多万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阳光工程”专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申请书》送达“双挂号”回执单,我发现了以下情况:

 

某些政府收到邮寄信函不盖政府收发信函专用章,有些仅由门卫签字,有些由不明人士签字或盖章。)

 

2、 数据电文方式邮寄书面申请,《申请书》准确送达的第二重“保险”。根据政府是否公布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EMAIL地址,数据电文方式邮寄书面申请又有两种形式、三种现象:

 

(1)按照部分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公布的EMAIL地址发送电子邮件;

 

(2)按照部分方政府制定的“依申请公开”链接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系统,全文提交《申请书》;

 

(3)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制定的“依申请公开”链接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系统限制提交申请的字数(有500字的、有2000字的),我有的只能提交“申请事项”未能提交“事实与理由”,有的提交了网址链接(blog.sina.com相关链接)。

 

(注:某些地方政府违反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,未提供数据电文方式申请的途径,对是否接受数据电文这一便民方式申请不置可否;更有甚者如广东省、浙江省政府不受理信函方式的申请)

 

政府回复或答复主要采用三种形式:

 

1、书面回复或答复,如上海市政府“延期答复告知书”(http://photo.blog.sina.com.cn/photo/64441ff8h80e752a089a6)、浙江省政府不受理书面邮寄申请的答复(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4441ff80100h990.html)、郑州市政府退回身份信息不详申请的答复(http://photo.blog.sina.com.cn/category/u/1682186232/s/226441)、洛阳市政府退回身份信息不完整申请的答复(http://photo.blog.sina.com.cn/category/u/1682186232/s/226442

 

2、邮件回复,如西安市财政局代西安市政府的回复(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4441ff80100h9pw.html);

 

如珠海市政府的答复、湖北省政府的答复

 

『答复更新专用博文』(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4441ff80100hasc.html

 

3、电话回复

 

时至今日,我还收到了陕西省政府、洛阳市政府的电话回复,内容概要如下:

 

1、陕西省人民政府于2010年3月2日,用西安电话:02987292867回复:于27日收到我的电子《政府信息公开申请》,我们研究了,我们对于信息公开是指导、监督、检查这种信息不是需要多个部门才能完成。我的答复是这国家的四万等非也是1000亿等等,我要具体的地方政府信息。这需要好多部门才能完成,最好是温总理的报告及张平主任就四万亿的解答。

 

2、洛阳人民政府于2010年3月2日用洛阳电话:037963938497回复:于11号收到我的书面申请书,现用传真予以回复。我回答书面的可以,对方讲不是超时了,我说书面的,以法律规定以发件时间为限的。

 

3、南京市人民政府2010年3月8日14:11南京02583396749电话回复:您的申请我们收到了,我们只是江苏的省政府的行政信息部门,您的可申请我们的发改委,他们是主管部门。

 

我的答复是,我是向贵省提出的,省长是您们的代表,我向省申请政府信息,发改委是您们的下属部门,您应统一管理,指令其完成。如人员、场地、办公用品不够应加强。我不向发改委申请,我只向省上申请,您们办您们的事,我办我的事,共同推进。

 

政府信息公开小常识:2008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公开条例,政府信息公开1766年瑞典首发,2002年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