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进民退?还是民进国退?
李洪华律师 13681900168
经济危机下四万亿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,四万亿流向了哪里?国有企业。社会上同等交税条件的,就投资及融资上出现了国有企业,民有企业区别(国企是亲子,民企是收养的。共和国有亲子与非婚生子的感觉,主要区别是出资方式与管理方式,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,民营企业不是国家出资,国有企业是国家指定管理者,民营企业是自主管理,按照宪法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,但全民是没有决定权,也没有分红权,一切属于国家所有,现属于国资委代为管理),国有企业有钱了,现有地方政府大量向国有企业融资,国有企业有7300亿可融资量,国有企业为此进军房地产业,出现大量的地王均为国企所为,国企是按利润考核的,国企成为与民争利重要手段,13亿民众就是这个制度的消费者,如手机为什么不是单向收费,单向收费能有利于消费者,双向收费有利于国家税收。其实水、电、煤,公路,铁路等等比比皆是,没有人能逃得干系。
对于如此重大的宏观调控,运用了经济手段,减少法律手段,四万亿及地方二十多万亿没有经过全民参与,而是内部瓜分,虽有政府采购法,招标投标法,但都是形式上,利益输送国企,国企通过微观干预轻松实现。
我国银行信贷体系的建立,也是为国企业服务的。虽民企占市场绝大多数,但无法获得融资,民间只能办草根银行,自足而后发展。是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,产生垄断利润。民企的市场准入条件,虽有36条等,由于意识形态的限制,公有为主导,共同发展的局面还未真正形成。应一视同仁,民营企业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,也是良性组织。民营企业也是同国企一样的标准交税的。
国有企业改革任重道远,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应进入国家预算,财政开支应公开,避免官商勾结,事实上很难做到,因为这个钱放在上口袋和下口袋没什么区别,反正又不是个人的,并且还有好处。中国为什么不似国外有大量的政治献金案,正是原于此,不需要吗,自己家有吗?并且有好多500强企业的,其与民争利成了理所当然之。
中国国企应干什么?表现的不是为老百姓谋利,而是与民争利,让全民或者称主人思想其责任是什么?职责是什么?国有企业应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,当今新能源、节能、环保、减排等重大战略发展应由国有企业担当大任,特别是中国的创新企业,国有企业应承担起国家的责任。中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,由国企业作为主体是最合适的,但其主观能动性又不够。国有企业还是一个封闭的管理体制,应可由全民或民营企业成为多股东,解决体制,管理、效益,创新等一切问题。做到你中有我,我中有您,这也是法律环境问题。
国企应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,民进国退是中国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。国企为全民谋利,不能为其保值增值产业,供水供电,竞争性行业,大模式进攻房地产市场,国企的要求不能仅是保值增值,最大化人民利益而不最大化国有资产,这才是《宪法》规定全民所有(全民利益)的体现。